国际著名结构可靠性工程专家、现代结构安全与可靠性学科的奠基人与开拓者、美国工程院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院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荣休教授、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名誉教授、同济大学工程可靠性与随机力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International Joint Research Center for Engineering Reliability & Stochastic Mechanics, JCERSM) 顾问委员会主任洪华生 (Alfredo Hua-Sing Ang) 先生于 2024 年 10 月 14 日在美国西雅图家中逝世,享年 94 岁。
由同济大学工程可靠性与随机力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李杰教授提议,2024 年 10 月 19 日上午,在第九届国际可靠性工程与风险管理学术研讨会 (The 9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 Risk Management, ISRERM 2024, 中国合肥) 大会上,举行了洪华生先生悼念活动。会议大会主席、JCERSM 共同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杰教授、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JCERSM 国际兼职教授、欧洲安全性与可靠性协会主席、德国莱布尼茨汉诺威大学迈克尔·比尔 (Michael Beer) 教授及参加大会的 400 余位国内外学者参加了悼念活动。ISRERM 会议学术委员会主席、JCERSM 执行主任陈建兵教授主持了悼念仪式。悼念活动深情追忆了洪华生先生的生平经历、系统回顾了先生对国际结构可靠度研究与应用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对洪华生先生的逝世表示沉痛的悼念!
洪华生教授是国际工程可靠性与随机力学领域的学术大师,是杰出的科学家、工程师与教育家,是美国工程院院士、弗洛伊登瑟尔奖章 (Freudenthal Medal) 与纽马克奖章 (Newmark Medal) 获得者、IASSAR 创始主席。他为开创并推动国际结构安全与可靠性领域的研究发展与人才培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为我国工程可靠性与随机力学领域研究的启迪、推广与国际化进程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我们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洪华生教授!
附:洪华生先生学术小传
洪华生先生 (1930-2024)
1930年7月4日,洪华生先生出生于美属菲律宾 (今菲律宾) 达沃 [1],是一位美籍华人。他的英文全名是 Alfredo Hua-Sing Ang,即阿尔弗雷多·华生·洪,其中 Ang 是闽南语里 “洪” 的发音。
1954 年,洪华生先生在菲律宾马尼拉马普阿理工学院 (Mapu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Manila) 获得学士学位,后赴美国求学,并分别于 1957 与 1959 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获得硕士与博士学位,他的导师是世界地震工程与结构动力学学科的开创者之一、美国工程院院士内森·纽马克 (Nathan M. Newmark) 教授 (1910-1981),博士论文为《连续矩形板分析的分布方法 (A Distribution Procedure for the Analysis of Continuous Rectangular Plates)》[2]。
洪华生于 1959 年的博士学位论文封面与他的导师纽马克 (1910-1981)
获得博士学位后,洪华生先生留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担任助理教授,并于 1965 年升任教授。在伊利诺伊工作期间,洪华生教授在工程可靠度和地震工程等领域取得了具有开创性的成果。在工程可靠度研究领域,洪华生先生最早提出了整体可靠性分析的点估计法、概率网络评估法;最早提出了认知不确定性问题并做出了一系列创造性研究;他与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的艾林·康奈尔 (C. Allin Cornell)教授 (1938-2007) 基于可靠性设计的奠基性研究 [3] (后者也是美国工程院院士,结构可靠性与地震工程领域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开拓了工程可靠性设计研究的先河。在地震工程研究领域,洪华生先生与他的学生阿门·德·丘里金 (Armen Der Kiureghian) 教授一起,提出了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断层破裂模型 [4] (后者后来也成为了美国工程院院士);他与他的学生穆罕默德·阿明 (Mohammad Amin) 关于非平稳地震动调制建模的开创性工作 [5]、他与他的学生朴英智 (Young-Ji Park) 关于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损伤评估的重要工作 [6] (他们提出的模型至今在学界称为朴-洪模型 (Park-Ang Model) 被广泛采用) 等,都为地震工程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重要而持久的影响。由于在结构安全与可靠性领域的大量开创性与奠基性研究工作,以及为工程安全与结构设计规范制定发展的一系列实用有效的风险与可靠性方法,洪华生先生于 1976 年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 [7],时年 46 岁。
洪华生先生与他在伊利诺伊的同事邓汉忠 (Wilson H. C. Tang) 教授 (1943-2012) 分别于 1975 与 1984 年合著了两卷本《工程规划与设计中的概率概念 (Probability Concepts in Engineering Planning and Design) 》[8],这一学术著作的出版,为结构安全概念与可靠性分析意识在工程领域研究者和从业者中的建立与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公认是工程可靠性和工程风险分析决策领域的经典名著,对国际工程可靠性领域的几代学者均产生了深远影响。该著作于 1991 年被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设计院的孙芳垂总工 (1920-2011) 组织译为中文出版。2006 年洪华生教授与邓汉忠教授又修订出版了该著作第一卷的第二版;该版于 2017 年由同济大学李杰院士、陈建兵教授领衔的团队译为中文出版 [9]。
洪华生先生所著《工程中的概率概念 (第二版)》(原版与汉译版) 及其合著者邓汉忠教授 (1943-2012)
在 1985 年于日本神户举办的第四届国际结构安全与可靠性学术会议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ructural Safety & Reliability, ICOSSAR) 上,当时担任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的洪华生教授与大会主席、日本京都大学 (Kyoto University) 的小西一郎 (Ichiro Konishi) 教授 (1911-1988) 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Columbia University) 的筱冢正宣 (Masanobu Shinozuka) 教授 (1930-2018) 共同发起成立了国际学术组织 IASSAR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tructural Safety & Reliability)。在这次会议上,洪华生教授也被推选为 IASSAR 的首任主席,并于 1989 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了第五届 ICOSSAR 学术会议 [10]。迄今,ICOSSAR 系列学术会议已是工程可靠性与随机力学领域的顶级学术会议,IASSAR 也成为目前工程可靠性与随机力学领域最重要的学术组织 (目前由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的罗杰·伽内姆 (Roger Ghanem) 教授担任 IASSAR 主席,同济大学陈建兵教授担任 IASSAR 执行委员会主席,我国同济大学李杰院士曾于 2017-2022 年担任 IASSAR 主席) 。
1989 年洪华生先生举办第五届 ICOSSAR 学术会议期间 IASSAR 执行委员会委员合影
后排左起: 阿门·德·丘里金 (Armen Der Kiureghian), 格哈特·舒勒 (Gerhart I. Schuëller), 筱冢正宣, 洪华生, 罗伯特·梅尔彻斯 (Robert E. Melchers), 李盛立 (Seng-Lip Lee);
前排左起: 路易斯·埃斯特瓦 (Luis Esteva), 柴田碧 (Heki Shibata), 姚治平 (James T. P. Yao)
时至耄耋之年,洪华生教授仍笔耕不辍,年逾九旬仍保持着非凡的科研热忱和创造力。2021 年他仍以第一兼通讯作者的身份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结构安全 (Structural Safety)》上发表论文《复杂结构系统基于可靠性的最优设计 (Optimal reliability-based design of complex structural systems)》[11],论文基于概率密度演化理论提出了实际工程结构的抗震可靠性优化设计的实用方法,论文合作者是墨西哥自治大学的德·莱昂教授和重庆大学的范文亮教授。这是洪华生教授生前的最后一项主要科研工作与著述。
洪华生先生分别于 1982 与 1988 年荣获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 授予的弗洛伊登瑟尔奖章与纽马克奖章,以表彰他在结构安全性与结构动力学领域的瞩目成就与重要贡献。1988 年,洪华生教授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退休后,前往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继续担任教授、研究教授、名誉教授直至去世。洪华生先生不仅是工程可靠性领域的学术泰斗,也培养出了结构工程领域的一大批著名学者,包括美国工程院院士、科罗拉多州立大学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的布鲁斯·埃林伍德 (Bruce R. Ellingwood) 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的阿门·德·丘里金 (Armen Der Kiureghian) 教授、墨西哥工程院院士、墨西哥自治大学 (National Autonomous University of Mexico) 的大卫·德·莱昂 (David De Leon) 教授、美国普渡大学 (Purdue University) 的艾哈迈德·萨迈赫 (Ahmed H. M. Sameh) 教授和新加坡国立大学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的郭斯忠 (Ser-Tong Quek) 教授。
洪华生的学生: 布鲁斯·埃林伍德与阿门·德·丘里金
为致敬洪华生教授的杰出贡献,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于 2015 年以他的名字设立了洪华生土木基础设施风险分析与管理奖 (Alfredo H. S. Ang Award on Risk Analysis & Management of Civil Infrastructure),并于 2016 年开始每年颁发一次,以表彰在土木工程安全与可靠性领域取得出色成就的学者。2018 年,在于新加坡举办的第六届 ISRERM 学术研讨会上,ISRERM 执行委员会决定将大会主旨报告命名为洪华生讲座 (Alfredo H. S. Ang Lecture)。
四十余年来,洪华生先生一直与我国土木工程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合作。早在 1979 年,洪华生教授就应邀来华,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为来自全国的 300 余位学者进行过为期两周的讲座,讲义《结构可靠性和基于概率的设计》[12] 被译成油印本印发给我国学者,对我国随后系统性地开展工程结构安全与可靠性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生先生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讲座汉译油印本《结果可靠性和基于概率的设计》
2008 年后,洪华生先生多次访问中国,先后到同济大学等高校,同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杰教授等我国学者进行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与合作。2016 年,在洪华生教授的全力支持与推动下,李杰教授与美国莱斯大学的保尔·斯潘诺斯 (Pol D. Spanos) 教授 (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在同济大学共同设立了联合研究中心 JCERSM,洪华生教授担任了中心顾问委员会主任。2020 年 10 月,90 岁高龄的洪华生教授受重庆大学范文亮教授邀请访问重庆,并出席了由中国振动工程学会主办的第十二届全国随机振动理论与应用学术会议暨第九届全国随机动力学学术会议,这是洪华生教授生前最后一次造访中国。
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悼念洪华生先生。先生是结构可靠性工程领域的先驱,是国际公认的学术大师,对结构安全和工程可靠性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作为美国工程院院士以及弗洛伊登瑟尔奖章和纽马克奖章的获得者,他不仅在学术领域树立了丰碑,还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工程可靠性与随机力学的进步。洪先生在其卓越的职业生涯中,始终致力于将理论研究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启发了无数学生和学者。作为 IASSAR 的创始主席,他不遗余力地推动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为全球工程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洪华生先生的逝世是学术界的巨大损失。我们将永远铭记先生对科学事业的奉献与对后辈的关爱,愿先生的精神永存于天地之间。
陈建兵 律梦泽 | 撰
李杰 | 修订
参考文献
[1] 来源于维基百科:https://de.wikipedia.org/wiki/Alfredo_Hua-Sing_Ang
[2] Ang AHS, 1959. A Distribution Procedure for the Analysis of Continuous Rectangular Plates. Ph.D Thesis. Newmark NM (Supervised),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USA.
[3] Ang AHS, Cornell CA, 1974. Reliability bases of structural safety and design. Journal of the Structural Division, 100 (9): 1755-1769.
[4] Der Kiureghian A, Ang AHS, 1977. A fault-rupture model for seismic risk analysis.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67 (4): 1173-1194.
[5] Amin M, Ang AHS, 1968. Nonstationary stochastic models of earthquake motions. Journal of the Engineering Mechanics Division, 94 (2): 559-584.
[6] Park YJ, Ang AHS, 1985. Mechanistic seismic damage model for reinforced concrete.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111 (4): 722-739.
[7] 来源于美国工程院官网:https://www.nae.edu/29770/Dr-Alfredo-HS-Ang
[8] Ang AHS, Tang WHC, 1975; 1984. Probability Concepts in Engineering Planning and Design. Vol I; Vol Ⅱ. John Wiley & Sons.
[9] 洪华生, 邓汉忠, 2017. 工程中的概率概念—在土木与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陈建兵, 彭勇波, 刘威, 艾晓秋 (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0] Ang AHS, Shinozuka M, Schuëller GI (Eds), 1990. Structural Safety and Reliability – Proceedings of ICOSSAR ’89, Vols I-III.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
[11] Ang AHS, De Leon D, Fan WL, 2021. Optimal reliability-based design of complex structural systems. Structural Safety, 90: 102048.
[12] 洪华生, 1979. 结构可靠性和基于概率的设计.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同济大学 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1239号
邮编200092
电话:+ 86-21-65981505